A. 路線:「獸魂碑」→農資學院→理學院大樓→理工大樓森林館(古典詩詞燈箱)
B. 步道景觀簡介:
將自身所學於社會應用與發揮,以開展利用、厚生的入世作為,正是農經、理工與生命科學學院在社會上的積極貢獻及意義,亦為教育的宗旨與精神。藉由步履前人足跡,以期學生能理解在學習科技應用下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和意涵,思考一己在學習歷程與人生中當有的態度與目的:首站為獸醫學院「獸魂碑」(石碑)。此碑的設立,在於紀念為教學與實驗需要而犠牲生命的動物,由此惕勵師生當對所有的生命予以珍惜和尊重。次站為農資學院。農業提供人類生存最基本的飲食需求,自古便是維繫社會安定的重要基石。為使農業永續和穩定發展,在這學院的場域中已有師生在此領域有重大發現與成就。接著至理學院大樓。理科為文明科技發展的基礎,於此環境中養成和造就了許多具有專長的人才,皆已成為現今科學續以推進的助力。最後佇點在理工大樓森林館的古典詩詞看板(燈箱)。在這個空間中,已教育出對人們生活有著顯著改善成績的人才,也特意保留能夠涵養品格的詩詞一隅,提醒著致力於科技研究和訓練的師生,自己對社會的價值和責任。
C. 課程結合:
主要連結課程中立志(壯志飛颺)、貢獻(社會關懷)和理解生命(人生驛站)三個單元。除了實地走過步道外,再用習作請同學去對照、思索與書寫能在不同領域中能夠成就典範的原因與特質,並回饋於重新檢視自己的身份、需要的才能,達成自己的壯遊者計劃;對百工的觀察與自我工作的經驗,尋找自己最能發揮所長的領域;最後了解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於文學中抒發情感。就此,適能引導同學能夠正面思考自己和社會間的關係,明白一己在社會中的意義及價值,啟發對生命的觀感和見解。
大學國文修課學生習作篇目:
1.從純樸的農家子弟轉變為手套大王─李茂盛的故事
一 .求學階段:
李茂盛出生在一個貧苦的農家,常得到田裡去幫忙。年紀雖小,胸中卻有著一股凌雲的壯志。因為不甘於一輩子庸庸碌碌,李茂盛意識到:若要改變命運,教育才是唯一的出路。上中學以後的李茂盛放學後就不再去農田幹活,而是躲到自家後院的一棵大樹上讀書。皇天不負苦心人,李茂盛初中畢業後,考上了當時台南地區最有名的兩所學校。由於家庭經濟貧困,李茂盛選擇進入一所公費的師範學校。數年後,李茂盛以優異的成績從師範學校畢業,當上了小學老師。他必須先擔任三年的小學老師,所以在那段時間裏,他透過補習與不斷苦讀,終於如願以償考入中興大學的農業化學系農産製造組。
二.創業歷程:
大學就學期間,李茂盛投入菌類及白木耳的人工培養、開發的研究,這樣的經驗,也讓李茂盛在家創業開了菌種農場。但他的人生重大轉折發生在1969年,李茂盛在日本學習塑膠手套的生産工藝及製造技術之後,在臺南創辦了生産PVC手套的專業工廠。李茂盛的日本經驗告訴他,改變以往傳統家庭小作坊的生産方式,而採用大型機器、大型工廠的現代生産模式,才能迎接新時代的變化。
1994年,李茂盛到上海朱行鎮投資建廠,並於次年1月開始正式生產PVC手套。1996年「上海翔茂」開始生產時,各種塑膠手套的年銷售量僅4億隻,但李卻反其道而行,從來不參加任何同業展銷會。但令人驚訝的是,10年間,「上海翔茂」的銷售量卻躍升到46億隻,這得益於他待人以誠的經營哲學。
三.其他的投資發展:
除了成功的手套事業,李茂盛並未停下他的研發腳步。李茂盛說:「由於能源的短缺與傳統汽油對地球大氣的污染,6年前投資研發成功“輕烴環保綠色汽油”,在臺灣我們得到三項新汽油的發明專利證書。今已生產“輕烴93號汽油”供應市場。近期更研發成功“甲醇93號汽油”,不只為我們將來向能源工業發展開創一條康莊大道,並對世界新能源的開發利用做出具體的貢獻。」。近年農漁蟹產品受到化學物質的汙染,人類的健康堪憂,所以李茂盛抓準機會就立即投入開發能去除水中殘留物的技術,希望人們能吃的安心,生態能不被受到破壞。
四.對社會的回饋:
事業上的輝煌並沒有讓李茂盛忘本。多年來,他一直熱心公益事業,盡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幫助別人。1995年,他剛來到上海,就在上海捐建了一所幼兒園。此外,他還一直每年出資幫助貧困學生並參加各種慈善捐助活動。特別是五月二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他馬上伸出了援助之手。他說:「我們秉持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社會需要我捐贈,我就捐贈,直到現在我還是這樣子,像這次地震,我(個人)就一下捐贈150萬(元人民幣)。我看到報紙上介紹,在一線的救災人員他們缺少醫療手套,就馬上捐贈了幾十萬雙。」,他非常感激社會所給他的一切,他說今後他將秉持著「活到老、學到老、做到老」的精神,希望有更多的機會回饋社會。
五.與興大的互動:
李茂盛:「在中興大學四年的學習,對我一生前途的幫忙實在太大了,我很想利用此機會,告訴在校的同學們,在校上學時多用功讀書,對將來的幫忙很大。」
他感謝中興大學的教授與同學們所給予的指導及幫助,認為要是沒有進入中興大學,就沒有今天的成就;中興大學給了他在社會奮鬥的能力,給了他創業的信心,給了他為人處世的方法。
六.生命特質:
中興大學為李茂盛人生歷程中的重要一站,不僅給了他知識,而且給了他更為重要的東西——那就是信心。他説:「考上大學給我最大的優點是什麼?讓我學習到了怎麼樣去尋求發展。最大的好處是,讓我有信心在社會上去奮鬥,我就敢去跟人家做生意。」
(撰稿:葉宗鑫.吳冠甫.蔡秉宸.邱煒倫.陳彥珽.石益誠.陳柏源.顏子翔.江奕均.廖于萱)
2.「未雨綢繆,蓄積能量,審時度勢,廣結善緣」─ 吳昆民
致力於提升農業價值的中興大學傑出校友,吳昆民先生提到: 「不只是要會農業相關的知識,也要學會如何去把自己辛苦育種出來的作物推銷出去。」鼓勵學子,多多接觸不同領域而且可以到國外去發展。他再以上述的四句座右銘勉勵大家,希望中興大學的學弟妹學習廣結善緣,做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一、生命歷程
吳昆民學長在高中準備升大學時,原本的第一志願是師大生物系,因為是公費,家裡可以不用負擔那麼多費用。當時網路資訊不發達,學長之所以會就讀中興大學畜牧獸醫系畜牧組,並不是因為他對畜牧這方面的知識背景非常了解,而是因為選填的志願順序剛好落在此科系。但學長並沒有後悔或者無法適應,反而陶醉於這充滿熟悉感且非常純樸的動物世界!大學期間,學長並非終日埋首於書堆,而是加入童軍社來培養熱心助人的人格特質。在大三大四兩年因為林熊徵先生獎學金的幫助,啟發了學長日後熱心公益於社會的動機,更在走入社會後,參加扶輪社以增廣自己的視野、培養各方面的能力,認識不同領域的人,了解社會的多元性。
大學畢業後,學長因家裡經濟不允許,不願意再增加姐姐們的負擔,因此沒有出國進修的打算,並於畢業那天起,自力更生,賺取生活費。在商業界發展期間,雖然遇上幾次人事調動的問題,學長依舊秉持著職業道德,用心做好每一份工作。有感於外商公司人事紛爭多,台灣公司又不夠開放,在環境影響和機緣下,學長與兩位同仁,成立了祥圃公司。面對資金和人才不足等創業阻饒,並沒有輕易放棄,反而一一克服,在1997年台灣爆發口蹄疫,動物營養品外商公司因市場縮小,外來競爭增加,相繼離去時,積極改善公司組織,招募人才,加強公司能力,添補外商公司離開而造成的空缺,擴大營運規模-化危機為轉機。
2005年,在DSM動物維他命公司因租約到期,決定離開台灣時,學長留住了外商公司的技術,並自行設立工廠,藉代工的過程,發展祥圃公司自己的品牌,進而掌握許多營養品的Know How,使台灣畜牧養殖業在產品的使用上更方便,並致力於推廣、提升農業和畜牧業的價值,希望運用自己的營養品養出健康豬隻,獲取消費者的認同,藉此把品牌愈做愈大,循序漸進地帶動台灣的在地產業。
二、生命特質
飲水思源,感恩回饋
學長於大學時期即展現熱衷於公益服務的特質,至出社會後,學長也加入生命線協會,幫助有自殺意圖的人,規勸他們不要有輕生的念頭。此外,學長也參與扶輪社的活動,為其他有需要的弱勢家庭盡一份心力。在每一次籌辦活動的過程中,學長認識不少社會賢達,學習到他們做事、思考的方向,更領悟到細節才是成功與否的關鍵。因大學時期受惠於林熊徵獎學金,學長加入扶輪社成立的教育基金,提供獎助學金給北部的大專大學生,一同幫助生活拮据的學生完成學業。
提攜後進,不遺餘力
有些公司會因害怕日後競爭問題,而不願培養人才,然而學長卻認為:「良性的競爭才是進步的原動力,我們都應該隨時走在最前端。」在人才方面,祥圃公司有百分之九十的員工是該公司自己訓練出來的,相較於其他公司只願錄用有經歷的員工,學長希望給應屆畢業的學生機會,也歡迎就讀相關科系的學生,能善用暑假時間,到牧場實習。期許將來公司的同事們,可以往外擴展、應用所學,讓大眾了解到農學院畢業的學生,是很用心地在照顧經濟動物,很認真地在栽種蔬果稻米,讓農業及畜牧產業的地位在社會中慢慢提升。
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向前
從營養添加劑的研發、牧場養殖、建立分切加工廠到輸送到餐廳展售,學長期望透過產業的整合,建立有保障的品牌,給消費者高品質的肉類,而非一味壓低價格,受限於成本考量,造成食安相關問題。推廣農業科技化的過程固然辛苦,但學長從不曾想過放棄,反而帶領著如大家庭一般的公司,一齊努力向前實現理想:將台灣農牧業提升至另一層次,增加消費者選擇國產食材的意願。
三、典範性啟示
或許很多人都感到疑惑「啥?養豬養牛嘛愛讀冊喔?」,學長當初選擇畜牧這條路時,他的媽媽就是這種反應,在那個以農業社會為主的年代,醫生、律師、老師等才是理想職業,目前的情況看來亦是如此,因此許多讀畜牧相關科系的畢業生大都選擇往伴侶寵物方面發展,更有人直接轉行從事和本科無關的工作。對於如此的社會趨勢,學長的看法是:伴侶動物的醫療照護工作,在人才需求上已漸趨飽和,畜牧產業卻相對地缺少人才,其實畜牧相關工作是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同時帶有人情溫暖的職業,除此之外,大型動物也是很可愛、漂亮的。
農業和現在當紅的高科技產業比起來較不被人重視,那些為農業努力打拚的人們的心聲常常被社會大眾忽略,難道只要發展科技產業就可以溫飽我們的肚子嗎?學長認為農業是跟人最相關的產業,如果缺少糧食作物,那還有什麼閒暇時間去創造科技?所以應該要重視最基礎的根本─農業,學生也應該勇於向大眾宣導這些和「食」相關的概念,改變大家對農業的偏見,其實養豬、養牛都是一大學問。既然飲食為人基本所需,可想而之,家禽家畜的育種、飼料營養的均衡以及畜產品加工佔極大重要性,透過這些,可以使畜產品更符合人類的需求並提高經濟價值,因此學長正推廣的是把農產品品牌化,除了讓家畜家禽品質提升之外,販賣的場所衛生環境也很是重要。
四、成就經歷
學長對產業之貢獻及企業經營之成就:
於1984年3月,成立祥圃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取名為祥圃(N i c e Garden),經過30年,祥圃累積資本額3億,。為了落實耕耘台灣的理念,2005年在台南市科技園區興建飼料預拌劑工廠,2008年中華徵信所排名「台灣地區大型企業TOP 5000」第2731名、「台灣地區貿易業300大排行」第149名。
在社會上的貢獻:
學長積極參與台北市飼料及動物用藥商業同業公會、臺灣區動物醫藥保健品工業同業公會、中華民國養羊協會會務,擔任理事、監事等職務。學長同時也加入扶輪社、生命線協會、台北市雲林同鄉會。其中在學長擔任台北市北區扶輪社社長時,關心到泰北的身障同胞,於是募款捐贈了大批的輪椅,提供行動不便的人士有良好的代步工具。本業之外,學長更關心產業環境的發展及台灣畜產界人才的培育,每年招募各大專畜牧及獸醫系畢業學生,給予實質的訓練,積極培養專業人才,進入業界服務。
五、對學弟妹的期許
在畜產相關科系部分,來自高農、高職的學生是較一般高中生更有充分的認識與濃厚興趣的,一般高中通才教育式的學習,不僅較偏重理論性的文墨描述,對於專業農業的認識與實際應用更是少有機會接觸。針對甫進入農學院學習的學生,學長建議學弟妹們多多把握寒暑假時間參與農、牧場實習,不僅能深入了解自己所學習的領域內容,更能增進實作能力,彌補先前學習上的落差。
學長也期許學弟妹們能增進外文能力、吃苦耐勞、有計畫地發展、在本科系之外能結合行銷與商業領域的學習。增強外文能力亦即增強了與世界接軌的能力,投入產業時也就形同拓展了市場;腳踏實地肯吃苦的態度是非常重要的,畜牧產業一直都很缺人,時時提升自我,能力就會被需要,收入自然也會提高;依照理想與志趣有計劃的發展,並不是要畫下多麼遠大的目標與願景,照著計劃按部就班去做,才是促使我們邁向成功的關鍵—這點我們也能從學長的創業過程、處事態度中學習到;現今多數領域都與經濟活動密不可分,商業與行銷知識自然不可忽視。
最後,吳昆民學長還送了我們四句座右銘︰未雨綢繆、蓄積能量、審時度勢、水到渠成。機會只留給準備好的人,未雨綢繆能讓我們在萬變之中應付自如,也能把握每一個機會;提升自我、熱心助人、不求回報、廣結善緣,這些都是蓄積能量的方式,平時蓄積好這些能量,自會有貴人相助;判斷力與思考力能令我們將事前的準備與蓄積的能量達到最佳的運用,審時度勢,自會水到渠成!
(撰稿:楊婷喻、陳映竹、林語貞、杜柏儀、葉崇瑋、劉韋伸、方俊傑、廖郁文、周佑穎、李謙宜、魏琦、張復翔)
3.藥毒所的英雄—李國欽學長
1939年出生於四川重慶的李國欽學長,在十一歲時被父親獨自送上從廣州到香港的火車,而後由其大姊帶來台灣求學。經過顛沛流離的他,一直以來都是靠著工讀及獎學金完成學業。在中興大學畢業後,留校擔任研究助理。民國六十年,李國欽在剛取得美國羅德島州立大學博士學位後,旋即被國家徵召返國擔任當時農藥所的前身「植物保護中心」籌備處的核心成員。植保中心草創時期,只有一位技正,一張辦公桌,但如今的農藥所已成為擁有六棟巍峨的辦公大樓及二百餘名的員工,所內成員包括是像李國欽學長等國內頂尖農藥化學專家。
三十多年來,農藥所在李國欽學長的領航下,對國內農藥化學的研究及農藥在不同作物上農藥殘留安全容許量的訂定,貢獻十分巨大。因為精通化學分析、農藥化學原理,土壤環境與農藥、分析毒理學等技術,李國欽對台灣農藥領域研究、農藥審查制度建立及協助制定相關法令方面功績卓著。歷年來李國欽獲頒無數的獎狀,也當選了第十三屆的十大傑出青年。
台灣的農藥界早已是一位無人不曉的人物的李國欽學長,並未有一絲怠惰,仍勤於任事,待人真誠。近年來,李國欽尤其致力於食品中殘留農藥管理及安全評估制度建立,投下相當的心血與努力來確保國人食用蔬果之安全。即使已經退休,仍在藥毒所擔任志工協助農藥研究工作,為社會大眾及農民服務。
(國欽學長採訪時拍攝)
中興情緣:貴人相助,掌握機會
中興大學求學期間,學長跟隨羅清澤教授研究。李國欽學長的恩師羅教授對於學長的幫助並不只在課業上,因為深知學長家庭狀況,於學長畢業之際,供其膳食費使其能專心準備高等考試。在羅教授的幫助下,李國欽學長在畢業當年,同時通過全國性公務人員高考植物保護科以及台灣省建設人員甲等考試,蔚為美談。高考及格之後,李國欽學長並為選擇接受分發到山地農牧局上班,而是選擇留在羅教授身邊擔任研究助理,師生情誼可見一斑。雖當時留學風潮盛行,李國欽學長的經濟因素並不允許學長出國留學。偶然 的機會下,學長在舊植病系系圖閱覽室得到了留學加拿大大學的申請表,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態,隨手寄了出去,竟意外獲得加拿大麥基爾大學錄取,並有 一年一仟八百元美元左右的獎學金。
由此看來,中興大學對於努力的李國欽學長來說是個扭轉人生的寶地,一路走來不只有貴人相助,命運也因在舊植病圖書館的無心之舉而得以改變。因為中興大學,使得李國欽學長得以出國進修農藥相關的專精知識,從而開展學長精彩的學術生涯。這,不僅是中興大學之幸,也是臺灣之幸。
(撰稿:陳柏沅、蕭人豪、陳文灝、李怡萱、沈晏竹、蕭群儒)
0 意見:
張貼留言